王晓光委员:
首先,感谢您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关注。现就您提出的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,助力企业发展的提案》(040号)收悉,答复如下:
近年来,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厚培企业发展土壤的重要保障,深化审批数字化转型、加大惠企政策兑现力度、优化法制信用环境、加强创新人才支撑,外界对我市发展预期持续向好。
一、完善标准化建设,推进平台运用优势
深入推进开发区放权赋能改革。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安排部署,学习借鉴沈阳模式,共梳理开发区选择的经济管理权限赋权“菜单”110余项,点对点指导各开发区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、发展现状和承接能力认领事项,明确具体承接实施部门,确保不虚放空放,精准点穴。
深入开展流程再造工作。组织市级各政务服务职能部门按照条线管理要求,上下协同扎实开展流程再造,持续完善事项目录和要素信息,动态更新事项目录1285项,完善要素信息1600余条,推动审批时限再压缩2.6%。同时,持续放大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运行质效,在2024年上线立项用地规划许可、工程建设许可、施工许可、联合验收等58个“一件事”集成服务事项基础上,2025年目前又推出了留学服务、就医费用报销、大件运输、企业数据填报、企业迁移登记、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房、家电以旧换新和手机等购新补贴申请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等8个“一件事”,累计搭建便民利企“一件事”应用场景66个,打通消防、食品经营许可等省级以上业务专网30余个,实现网络通、数据通、业务通,“一件事”集成办较单项办审批时限减少了68.7%、申请材料减少了64.6%、办理环节减少了72.2%、跑动次数减少了81.7%。
提高“一网通办”能力。推进市一体化平台升级改造,按照“市级统建、全市共用”原则,集约建设智能导办、证明开具、电子印章、电子档案等共性功能模块,强化电子证照、电子印章全域推广应用。持续推进省级以上的社保、卫生健康、社会救助等基层高频业务系统与市一体化平台深度对接,打通数据壁垒、信息孤岛,通过数据共享、流程重塑、部门协调,将适宜“掌上办”的公共服务、便民服务、涉企服务等各类高频事项接入“辽事通”。组织各地区、各市直有关部门全面梳理本地区本部门可数据共享核验的事项,依托市一体化平台,实现申报材料免提交。截至目前,全市29种电子证照可实现数据共享、自动调用。全市累计224项高频服务事项依托“辽事通”实现“掌上办”。
坚持“一个惠企文件、一份解读材料、一套兑现指南”。形成“免申即享”事项和“直达快享”事项,在省政务服务网、“辽企通”APP上集中发布展示,同步公开。
二、畅通互动渠道,推进政策精准直达
及时更新我市“政企直通车”服务专区相关信息,督促项目管家常态化开展与企业互动,向企业推送惠企政策等,夯实“政企直通车”服务企业效能。动态梳理已出台且仍在有效期内的惠企政策,依托省一体化平台、“辽企通”APP及时更新“免申即享”“直达快享”事项清单,持续拓宽政策兑现渠道。目前,已形成“免申即享”事项92项,“直达快享”事项18项,覆盖税费优惠、科技创新、金融扶持、产业扶持等方面,惠企服务效率显著提升。今年4月,我省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,提出优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机制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、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改革举措。我市将按照省工作要求,进一步提升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,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。
三、深化监管举措,促进监管体系建设
坚持以优化法治环境为突破口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。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,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,明确牵头单位、配合单位、监管规则和标准等,提升跨部门综合监管联动效能。我市行政执法机关共制定年度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571个,其中联合执法计划302个,联合执法占比达52.89%,持续推动涉企综合查一次。同时,强化对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运用,坚持过罚相当、宽严相济原则,33个行政执法领域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905条,明确不予处罚、从轻处罚、减轻处罚、不予强制事项1840个。提升监管透明度,依托辽宁省“互联网+监管”系统,组织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制定2025年度部门联合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抽查检查计划,并通过辽宁省“互联网+监管”系统依法向社会公示相关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计划任务,减少人为因素影响。推进重点领域在线监管,市场监管“数智”云平台已上线餐饮食品监管,基本实现对餐饮单位执法检查、食品安全风险评定、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。特种设备“鞍特智监”平台监管模块系统实现全市特种设备企业接入率100%。目前,特种设备智慧监管掌上云平台已录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138家,监管人员通过鞍山市特种设备智慧监管掌上云平台手机端可对11135名作业人员、37741台特种设备实现远程巡查、线上监管的目标。
四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
我市从加强人才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四个方面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设计谋划,贯穿人才成长周期全链条。强化引才举措,瞄准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,多措并举吸引急需紧缺人才来鞍就业。去年,通过开展“双招双引”工作,为各类园区招引“高级合伙人”20名,为企业招引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127名。帮助有意愿的企业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,累计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超1000人。加强各类人才梯队建设,每年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、农村实用人才各50名,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开展项目合作,累计吸引15批来自清华、北大等全国重点高校190名在校生开展社会实践。发挥科技人才作用,打造千山湾矿业实验室,支持院士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。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、重庆大学、辽宁大学校地合作,探索共建“科技小院”、城市研究院,通过柔性引进、项目合作等方式,将高校优势智力资源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动能。以服务留才,拓展“钢都英才卡”服务事项,增加购房购车、旅游出行、休闲康养服务内容。开展“博士行”“教授行”“院士行”等高层次人才系列活动,吸引10余名海内外院士、20余名海内外博士、教授来鞍,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。率先建设“鞍山人才”手机APP和人才服务工作站,政策咨询、业务办理“线上”动手指、“线下”一站式办结,APP累计注册近1.3万人,线上线下合计办理服务事项5000余项。
鞍山市数据局
2025年6月20日